日期:2025-10-02 04:00:05
本月中旬,《纽约时报》一则独家报道给今年热火朝天的中国创新药市场带来了一丝凉意。报道援引白宫内部文件披露,特朗普政府正在草拟一项可能颠覆全球医药格局的行政令日升策略,威胁将切断中国创新药管线进入美国的渠道。
消息一出,多家中美两地上市药企股价下跌。美股中,百济神州和再鼎医药一度均下跌10%左右。亚盛医药、和黄医药、传奇生物等公司的股价也分别跌去了2%—5%不等。不过,后续几天这些公司的股价逐渐回升,这则消息的影响似乎被迅速抹平。
日升策略
有分析人士认为,特朗普此前提出的大多数医药相关政策,如降药价、供应链回流等,基本流于口号层面,缺乏具体实施方案,最终不了了之。本次限制中国创新药BD的行政令也可能面临相同结局。生物医药咨询公司InScienceWeTrust BioAdvisory创始人唐钧博士表示,美国各方利益集团并非铁板一块,目前来看,反对者的力量比支持者要大得多。
自特朗普上台以来,在“美国优先”的理念引导下,连续针对医药产业出台政策,主要围绕降药价和供应链回流两大主题。早在今年5月,特朗普提出要将美国的药价降低30%—80%。到了7月,他又威胁对进口药品征收200%的关税,以推动美国药品供应链回流。8月下旬,特朗普进一步扩大药价降幅,表示将把药价削减1400%到1500%,并宣布会对美国的药品成本动真格。
通过其发布的文件和讲话可以看出,降药价大致有两种方式:一是对医药征收关税,二是强迫药企降价。据报道日升策略,美国政府约谈了包括强生、辉瑞、诺华、默沙东、百时美施贵宝、葛兰素史克等大型药企,要求这些药企在美国提供与其在全球其他国家中所提供的最低药价相同的价格,并设定了9月29日为最后期限。
一系列动作后,特朗普政府又将目光瞄准了中国。本次草案聚焦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将多种在中国大量生产的药品,如抗生素、对乙酰氨基酚类止痛药等的产量转移至美国,并提议美国政府应在采购中优先选择本国产品,为将生产转移至美国的企业提供税收优惠。由于该类药品附加值不高,引发的讨论度相对较小。真正引发关注的是另一项政策:美国药企购买中国创新药专利或权益的BD交易将被要求接受CFIUS的强制性审查,而此前这类交易通常无须审批。另外还要求FDA对来自中国患者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更严格的审查,并提高相关监管费用。
资料显示,CFIUS是美国联邦政府的一个跨政府部门委员会机构,主要职能为审查外国对美投资,判断是否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原则上,所有有外国公司参与收购美国公司的提议案都应自愿通知CFIUS,CFIUS可以审查非自愿提交的交易,并拥有向美国总统提出终止并购的权力。
近年来,美国政府借CFIUS之手,相继阻止了英国、新加坡、加拿大等国企业在芯片、航空等领域对美国企业的收购。此次草案的大背景是,美国生物技术产业正面临中国创新药企前所未有的挑战。一家名为生物技术创新组织的行业协会主席约翰·克劳利表示:“目前美国在生物技术领域仍处于领先地位,但我们正在失去这一优势,必须立即采取行动。”
据医药魔方和华泰研究统计,截至2025年8月27日,全球创新药达成BD交易数量540项,披露总金额达1634.10亿美元,其中国产创新药达成license out交易数量83项,披露总金额达845.31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创新药BD金额已占全球总额的一半,正在取代美国成为全球创新中心的位置。回顾2015年,彼时我国创新药交易总额占全球比重仅有10.8%,美国占比近半。格局转换,中国只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
行业格局的转换直接让美国本土生物科技公司利益受损。过去美国本土Biotech是跨国药企创新药管线的主要来源,而大多数美国本土Biotech最初也是从中国购买廉价资产再转手赚差价,或直接IPO。随着中国公司直接进入美国市场,这群“中间商”及其投资人们集体遭到“抛弃”,遂以国家安全为名义支持该行政草案。但在唐钧看来,这一行为本质上还是出于商业动机。
不过,美方也并非铁板一块。以辉瑞、强生、默沙东等大型制药公司为代表的另一派对该草案强烈反对。他们认为,草案中的打压措施可能会削弱来自中国有前景的治疗方法的可及性,进而伤害美国患者的利益。唐钧解释,这同样也是出于利益角度的考虑。今年上半年,跨国药企重大交易中约有38%涉及中国药物,若贸然禁止,会使得其创新成本剧增,长久来看美国大药企还有可能在与欧洲药企的竞争中落败。
无论如何,当下的中国创新药已经成为全球市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摩根士丹利预测,到2040年,源自中国的资产可能占美国FDA批准药物的35%,远高于目前的仅5%。唐钧指出,真的脱钩日升策略,最大输家可能是美国患者。未来,如果美国癌症患者要比中国患者以更晚的时间、更高的价格才能用上救命药物,他们能接受吗?
本信选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